斷背山劇情(《斷背山》中李安的人文情懷)
文/喵哥
從1905年來算中國電影的開端,中國電影也已經走了一百多年,雖然它是舶來品,但從它踏上中國陸地,搭台放映等那一刻起,就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。
從早期我們對電影的稱呼就可以窺見端倪,“影戲”一詞也貫穿了前三十年中國電影的始末。
這一百多年,湧現出了一批批傑出的電影製作人,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東奔西走,通過電影來表達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。
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電影也跟隨著潮流,走向世界,也許是西方人從來都沒有係統的了解過我們中國的文化,也沒有見識過我們的電影是怎樣運行的。
當張藝謀的《紅高粱》首次在國外展映,連得多項電影節大獎時,西方人才逐漸意識到中國電影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。
在現代中國,大部分80,90後對李安這個名字並不陌生,甚至很多零零後,居然也知道李安,這讓我倍感欣喜,不論是電影還是傳播中國文化,李安就像林則徐一樣,受人尊敬和喜愛。
關於李安的傳奇經曆,網上有很多傳記和紀錄片,可以為我們呈現一個立體的,多維度的李安,不管是台前還是幕後,這裏自知見識淺薄,不再多做贅述。
最近重溫了他的一部電影,想起第一次看時,那時還在上高中,隻記住了藍天碧水,兩個孤獨的牧羊人,以及那望不到頭的羊群…..
那個時候看美國的西部片,總有一片荒涼的戈壁,火車在飛馳,身騎烈馬,手拿左輪手槍的牛仔們奔馳在戈壁上,與畫麵完美融合。
然而李安的《斷背山》,卻給我呈現了另外一種牛仔的風格,細膩,安靜,儒雅,所以電影中的一些畫麵,時不時的,仍然在回憶中閃爍。
再次觀摩影片,似乎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情感,也對於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,有一絲淺顯的認識,分享與各位。
早在電影版問世之前,小說《斷背山》就已經風靡全美。多年內,很多好萊塢大導都躍躍欲試,想把它改編成電影,但考慮到其內容的複雜與敏感性,大多都成觀望態度。
那個時候的李安,憑借《臥虎藏龍》,《綠巨人浩克》等在好萊塢聲名鵲起,屬於華人導演的代表,當時劇本數次易手,最終李安看過後,以極大的魄力接手。
曾看到有人評價《斷背山》講了美國人追求美國夢的故事,平凡卻樸實,我認為雖然講的是美國人的故事,但其中卻隱藏著跨越國界和種族的情感。
尤其是我們在觀賞的過程中,所看到的一種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,體會男人之間那種純粹又細膩的情感。
放在現在看,同性題材基本可以為大眾所接受,但在當時,敢於拍攝這種題材,並將其細膩的表現出來,絕對是一個不小的突破。
拍《斷背山》,最困難的地方,莫過於如何實現中西方的文化交融;能不能正視同性戀現象這一重大社會現象,並從其中挖掘出社會意義;能不能用恰當的鏡頭語言,人物造型來表達導演個人的審美判斷等,都是李安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。
李安用他的儒雅,溫柔敦厚的人文情懷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,電影獲奧斯卡提名,雖然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,但李安本人則憑借此片斬獲最佳導演。
影片不僅獲得同性群體的支持,西方社會主流方麵也傳出了溫和的聲音。
在《斷背山》中,同性戀情就等於愛情,導演傳遞出了他的立場:當愛情降臨時,不論同性之愛還是異性之愛,是毫無差別的。
相比於大談同性戀情,李安在電影中探討的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。
在李安眼裏,人性是厚重的,人性內容是豐富的。斷背山——是每個人心底的同性戀情節。
從電影的敘事方向,我們不難看出,他竭力的隱藏攝影機的存在,讓觀眾從內心出發,跟隨著情節的發展自然流淌,從而達到影像透明。
因此,我們幾乎在影像中看不到主體敘事的方式,看不到旁白,獨白等,僅從人物的眼神,肢體,動作中能窺探出其內心的洶湧澎湃。
當ennis妻子發現丈夫的同性戀情後,始終壓抑著自己內心,備受煎熬多年,最後終於理解了丈夫的情感,而jack的妻子則始終以其冷酷的外表來遮掩內心對他的懷疑和恐懼。
從影片的主題上來看,李安以好萊塢的方式平穩的為我們講述了兩個男人之間的細膩情感,很多人看完後評論到原來兩個男人之間也可以愛的如此純粹。
影片始終聚焦在兩位主人公洶湧的戀愛,以及之後內心的壓抑情感。展現的是他們對傳統的質疑與反抗。
李安曾坦言:我隻是想展現一段發生在美國西部的橫跨20年的真實愛情故事。他曾竭力抗議將《斷背山》扣上同性戀的帽子。
在人物造型上,李安也做了大膽的創新,顛覆了傳統同性戀的瘦弱扭捏之態,取而代之的是健壯的西部牛仔,高大威猛的烈馬。兩個人的分別也總是以無言的方式結束。
李安以極其平淡的鏡頭,將同性戀群體合法化了,他想告訴我們的是,除了性取向與普通人不同外,他們在生活上完全是和正常人一樣的,誰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來指指點點。
《斷背山》雖說是一部西部牛仔片,但他卻實實在在的打破了自埃德溫鮑特《火車大劫案》創下的西部片標準範式;
影片沒有展現一望無際的荒漠,而是西部青山綠水,滿山羊群,給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即視感。
在音樂方麵,更是取得了突破,吉他聲與提琴聲展示出西部牛仔的柔情,配合著畫麵場景為我們構建了斷背山的外表,與歡快輕鬆的音樂相對的是人物內心的情感洪流。
看到影片結尾,Jack慘死後,情感達到了最高峰,以至於很多人在這裏流淚,相信此刻的觀眾,不再關乎同性戀行為本身,而是被純粹的愛本身所震撼,吸引。
世俗和道德倫理,禁錮了人們的情感,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,世俗讓愛也變得狹隘,它讓人性變得扭曲。
愛情本身是人類最偉大,最高尚的情感,本應該釋放,卻被人類文明和道德施加種種障礙,從而讓愛變得卑微。
愛而不宣,深而不媚,兩人深沉而細膩的情感令人唏噓不已……
最後,關於對“斷背山”的理解,我個人認為,它是潛藏人內心的一塊淨地,能喚起每個人心底深藏的感歎,愛人卻又不能在一起的心痛,不分同性或異性,就像是我們回不去的年少時光,和藏在記憶裏的,那個人。
在成長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懷抱著各自的心事、各種痛苦、在生活的壓力下,想盡辦法生存著。
為了生活和愛所受的委屈、難堪,最怕的不是崩潰或爆發,而是鬱鬱而終。隨著歲月流淌,瑣碎消磨,容顏變老,淡淡的哀傷,淡淡的溫情,變成了生活的真相。
離合聚散的日子一天天地過。有些人老去,有些人成為記憶。隻有斷臂山上那段無憂無慮的年華,天真如孩童的感情,提醒著那曾經充滿激情和懷想的過去,和對於逝去的青春永不滿足的追求。
在台灣電影人中,與楊德昌,侯孝賢不同,李安以其儒雅,溫和細膩的影像風格為人們所熟知。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,又在好萊塢多年,深諳好萊塢敘事原則,才將東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,獲得了中西方觀眾的青睞與支持。
(完)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